全球玉壶胡氏宗亲网
当前位置:首页 > 壶山风光 > 名胜古迹 > 茗垟寨山

茗垟寨山

发表时间:2022-05-07 09:12:37 来源: 点击:



文/周玉潭


寨山是一个引人睱想的名字。大峃有一座,在县城珊门村境内,有人考证元末吴成七在此立寨,因名寨山。玉壶茗垟也有一座,但谁也说不清何时何人在此立寨,又何时消失。大约在民国期间,有一位叫周王友的村民在山顶开荒种地,意外地挖到一个大酒缸,可惜当时村民没有文保意识,竟在抬回家的路上打碎了(长叹一下),后来村民又在此处陆陆续续挖出一些古旧的瓦砾,于是大家坚信在久远的过去,山上的确有人在此立寨,只是仍然不知道立寨的人是谁,为什么要在此立寨。


图片

▲寨山

图片

▲秋天的茗垟


茗垟是玉壶镇西北方向的一个偏僻的山村。从玉壶镇府出发,沿营朱线往东溪方向二三公里,再往右顺一条乡道一路向上,路险峻狭窄,弯弯曲曲,约五公里,忽豁然开朗。呈现面前的是一片广阔的田垟,田垟秧苗长势喜人,绿意盎然。村庄的房屋建在田园最北面,除了一两座特意留下的木屋外,已皆为楼房,虽没经过规划,但错落有致,无杂乱之感。


▲茗垟五指山


四周都是山,层层叠叠,高高低低,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开来,像两只温暖的臂膀,将村庄及这一片田垟拢在怀里。这些山都挺有意思,雌雄山、将军岩、五指山、枪坪山、炮莲墩,不是形态奇特,就是蕴含故事。但村民津津乐道的还是寨山。


▲茗垟雌雄山


寨山是茗垟的后山,山不高大,海拨只有500米左右,但林木茂密,绿意葱茏,像一件绿毯子,将山体捂得严严实实。陪我看山的是研训院的周锋老师,他是茗垟村人。他说寨山是茗垟人心中的圣山,很早以前,村民就签订条约,不准砍伐寨山的一根树木,违约者罚摆酒席,宴请全村老小,标准是每人半斤米、半斤肉,半斤酒。三十几年前,一个村民偷偷上山砍了一根木柴做锄头柄,被人发现了,没得商量,真的被罚宴请全村。不知被罚者当时是什么心情,还在读小学的周锋与伙伴们却高高兴兴地解了一回馋。从此再也没听说有谁砍伐寨山的树木了。周锋还说老天爷也特别眷顾寨山,周围山上多次发生火灾,烧了大片山林,但火龙靠近寨山时,不是被及时扑灭,就是掉转了方向,每次都能幸免于难。


▲寨山脚下的小溪


听着故事,寨山就在我的心目中高大起来。站在山前,我与寨山相看无语。寨山脚下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,水清澈明亮,从光滑的岩石背上滑过去,向村口流去。山上是密密麻麻高大挺拨的树木,枝叶交织,绿意葱茏,安宁、轻柔、静穆,从内到外,又往外至内,缓缓地散发着神秘的气息,消弭着人欲的俗气。这一刻,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,寨山顶上曾立着一座山寨,这里曾经刀光剑影,鼓角铮鸣。


但我还是相信山上的确有过山寨的。明太祖五年,茗垟出了一个人物叫周广三,他带领几百人揭竿而起,攻城略地,在温州与处州一带掀起反明的风浪。现在记载周广三的史料很少,族谱里也找不到他的名字。仅存的资料给周广三的标签只有一个,那就是“逃兵”,好像他是一个不守规矩无所作为之人,但事实呢,真的是这样吗?


在茗垟,口口相传,也有关于周广三的传说,说他是蒙古的解粮官,受奸人迫害逃回家乡举兵造反。虽然传说不能信以为真,却引人思考,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,周广三也许不是逃兵,或者说不是一个为逃而逃的平庸逃兵。现在我们已不清楚周广三为什么会起事,当时的规模有多大。但从现在仅有史料来看,他是一个具有相当领导能力与军事能力的人物。


《泰顺历史三千年》(陶汉心著,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19年出版)第一节《难以收拾的大乱局》里有写到他:“洪武五年(1372),瑞安县茗垟村人周广三——明朝军队的一位逃兵,拉起一支六百多人的队伍,打进三魁,攻破巡检司,处死巡检。”这段记录极具想象空间,茗垟离泰顺三魁相隔一百多公里,周广三为什么要大老远去攻打三魁?是一路所向披靡杀到三魁,还是像丧家之犬被官兵驱逐到三魁?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跟随他出生入死,是周广三的人格魅力,还是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?


周广三还与刘基命运连在一起,《诚意伯刘公行状》载:“适茗垟逃军周广三反,温、处旧吏持府县事,匿不以闻,公令长子琏赴京奏其事,径诣上前,而不先白中书省。”刘基就是因为这件事被人污告陷害,因而被夺奉禄,客居京都。细想,能引起隐居南田刘基的关注,而且不顾自已的安危令长子赴京奏事,周广三搅动的是一般的风浪吗?这个搅动风云的人物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逃兵吗?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:“周广三反,温、处旧吏持府县事,匿不以闻。”这么一个重大的事件,“温、处旧吏持府县事”,为什么会“匿不以闻”,是他们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引发周广三造反,怕被朝廷知道吗?


我向文友高明辉咨询有关周广三的史实,不想明辉给我提供了另一个茗垟人周遂卿的信息,发来《大明故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章公神道碑铭》的一段摘录:“《明太祖实录》吴元年二月壬子‘ 茗洋降贼周遂卿叛,浙东按察佥事章溢,遣其子元帅存道合平阳瑞安总制孙安兵讨之,斩遂卿,获其党六十余人’。”


吴元年是1366年,而周广三造反是1372年,在六年时间内,茗垟就出现两次声势浩大的针对明王朝的兵事。我们不禁疑惑,六百多年前,在这偏僻的小山村,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这里百姓经历一段怎样的苦难历程?


▲将军石


在茗垟还流传着一个故事。说遥远的时代,茗垟出了一位将军,力大无穷,就住在旁山底的一个80亩大田里。一次他母亲叫他去山上砍一根竹子做吹火筒,将军砍了大半竹林也没砍来,因为他的力气太大了,轻轻一捏,竹子就裂了。又一次,他母亲让他去割些荆棘做农田栅栏,以防野兽进园糟蹋粮食,他却觉得麻烦,去山上搬来两个约两千多斤的石头回来,放在菜园的旁边作围墙,至今两个石头仍在,人们还称这片田为“将士岩田”。又有一次,有人与将军开玩笑说,你力气大,手指坚硬,你能用手指将这石头穿透吗?将军不以为然,一只手叉到石头上,石头就留下五个指头大小的窟窿,至今这个石头还存放在一个村民的家里。后来茗垟出将军的事被朝廷知道了,就派军队来清剿,皇上颁发了“杀诸垟、留茗垟”的圣旨,以小河为界,小河东边是诸垟,惨遭屠杀;小河西边是茗垟,免除灾祸。


这是一个因果不明、条理混乱的故事,但越混乱,越使人猜想,隐隐约约总感到编故事的人欲说还休,好像在隐瞒着什么。哪他隐瞒着什么呢?故事中的将军让人联想到周遂卿和周广三,哪周遂卿周广三是传说中的将军原型,还是传说中的将军是激励周遂卿周广三起事的精神榜样?


当然故事只是故事而已,时间太久远了,一切都是猜测。但周广三与周遂卿起兵反明是确有其事的,在仅有史料里都明明白白记录着他们的姓名、户籍以及零星细节。我想,如果山顶真有山寨的话,那应该就是周广三或周遂卿在此构筑的,是他们或者其中的一个人为自已营造的最后堡垒。


▲荒草萋萋的山顶


今年深秋,我又去了一趟茗垟,田中的稻谷已经收割,村外田野显得更加空旷,小河两边泥路上晒满稻谷,像两条黄色的长卷。我在村人周克星的指引下,顺着一条狭窄的机耕路爬上寨山的山顶。山顶本是田园,很开阔,足有几百平方大小。有人在此栽上杨梅,杨梅已高过人头,但管理得不是很好,杂草丛生。我沿着田园边沿走了一圈,想发现点山寨的痕迹,如城堡的墙脚、丢失的瓦片之类,结果当然是失望。我从顶上往下看,四面山体陡峭,在此立寨,易守难攻,的确是驻军的好去处。


▲在寨山顶上俯瞰村庄


站在顶峰,我极目远眺。四周山峦蜿蜒起伏,远处烟波渺茫。周遂卿、周广三走了,溶进历史的烟尘中,但寨山仍在,它静静地耸立着,守护着一方安宁。